我們是否對孩子是帶有標籤跟成見的?如果以『成年人』有的耐心來重新認識他、想像他的需要、同理他的心情,
和他在對等的角度看待所發生的大小事,那麼還在成長學習中的孩子,
我相信也愈來愈願意參與溝通、了解父母,甚至於學會負上他該負的責任。

文章目錄

1.前言
2.溝通分析PAC理論!溝通人格有三種
   2-1.父母型溝通
   2-2.成人型溝通
   2-3.小孩型溝通
3.溝通人格配對:建立不同溝通方式
   3-1.比較順暢的互補溝通
   3-2.比較不順暢的互補溝通
4.建立「我好,你也好」的溝通模式
   4-1.理解對方的溝通性格
   4-2.建立我好,你也好的頻率
5.總結


前言

「當你放下內心的焦慮和恐懼時,我們的心就有更多空間能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孩子。把成見和框架先放掉,才能和孩子做比較雙向的溝通,
而這樣子往往可以激盪出更多的火花,也才能看見孩子的問題,真正的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實際生活裡,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多半是由幾種型態不斷地交錯進行。每個人對於家人、工作夥伴、陌生人所運用的溝通方式會有慣性,
親子之間也是如此。而『小狐獴森林冒險之旅』的桌遊就是將溝通分析PAC理論運用在其中!

 

溝通分析PAC理論!溝通人格有三種

心理學家Berne根據臨床經驗,提出溝通分析(PAC)理論,將人們溝通時的內在狀態分為「父母(Parent)」、「成人(Adult)」、「小孩(Children)」三種溝通人格。

這三種溝通人格不一定和個人平時身分(父母、成人、小孩)一致,而是指個人溝通時的內心狀態。一個人很可能同時擁有P、A、C三種性格,面對不同人、事、物,也可能調整三種性格的比例,或切換不同性格出場。

透由桌遊,你會知道偏向P、A、C哪一種性格呢?面對不同的對象,又是否會切換不同性格呢?

|P(Parent)父母型溝通-上對下,習慣照顧或指教他人

指個人傾向以「上對下」的角度溝通,又分為「愛關懷」和「愛控制」兩種面向。愛關懷的父母型,會常主動關心他人生活、情緒,甚至飲食起居(例如:吃飽了嗎?要不要我做飯給你吃?);愛控制的父母型,則習慣告訴別人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以質問、教導的方式提醒他人(例如:怎麼又不按時吃飯?!你這樣身體會壞掉)。

|A(Adult)成人型溝通-平等視角,習慣理性分析、就事論事

指個人傾向以「平等」視角觀看他人,分析評估事情,以外界資訊、找尋資料,綜整分析後提出想法,通常說話很有組織性、也能理解他人想法(例如:我的想法是…./我認為這件是我們可以參考…/我們分別說說看彼此的想法)。此種方式的好處是相當就事論事,不過若只重視「事情」,有時會流於忽略彼此的「心情」,不帶情感顯得有點嚴肅或冰冷。

|C(Children)小孩型溝通-初生之犢,天真自由、叛逆或順服

指個人如兒時想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去執行,期待他人滿足自己。又分為天真自由、叛逆或順服等不同路線。天真自由的小孩型,很容易快樂,常常能為他人帶來快樂,也比較容易隨情緒起舞(例如:我要去那裡玩,超好玩的,大家一起去嘛,我迫不及待了);叛逆任性的小孩型,則常常賭氣、很愛說不要(例如:不說要吃什麼,但對方提了又說不要);又或者習慣於聽別人的提議,順從為之(例如:即使想吃別的也不敢提出,別人說吃什麼就說好)。

有沒有很好奇?自己偏向的性格?

溝通人格配對:建立不同溝通方式

從上述P、A、C三種溝通人格,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配對模式,會引發完全不同的溝通效果。可以分成兩大類配對說話模式:

|比較順暢的互補溝通:PP、AA、CC、PC的說話配對

當兩人使用的溝通人格一致(PP、AA、CC),通常較能在同一個頻率上對話,也比較能互相理解對方現在想表達的意思。例如PP兩人都以評論、指導的方式提出想法;AA兩者都將彼此視為理性大人、也說出自己想法、聽取對方考量;CC兩人都直接說出自己心意或感受。

比較特別的是,PC雖然兩人狀態不同,但也屬於較順暢的互補溝通。你可以想像真正的幼童和家長,幼童幾乎都以C的狀態提出想法,甚至天馬行空般地討愛或說自己的「想要」,這時身為家長,用P的狀態能夠確實「教導、引領」孩子理解更多的知識,或處事的道理,比起只求同樣以C回應,更能達到「身為家長教養」的功效。

|比較不順暢的曖昧溝通:其他的配對模式,或心口不一的說話方式

其他的配對方式,例如AP等則有可能使兩者處在不同的狀態中各說各話,一方A理性分析,而另一方P急著教導或告訴對方「該」要做些什麼;又或者AC也可能造成自說自話毫無交集的結果,一方A拿出各種資料作分析,甚至引經據典,而另一方C則說著自己的「想要」。

除了溝通人格不同造成的頻率落差,「心口不一、另有所指」也是常見言談使人反感的原因,例如「你表姊考了100分,你呢?」但其實不是真的要問對方幾分,而是帶有比較意味,這樣的溝通也常常會引起誤會或紛爭。

透由桌遊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練習如何心口合一。

建立「我好,你也好」的溝通模式

印象中的爸媽常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是源自於父母對孩子的疼愛,「我愛你,所以我不希望你失敗、受傷」這是很正常的,但過度的保護心理,反而容易在現實中對孩子展現出更高壓的手段,因為你覺得,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不容許孩子的人生出任何一點差錯。

可是,當這句話講得太多、太重的時候,孩子們心理會產生一種恐懼,「如果沒有遵照爸媽的意思去做,我就好像背叛了爸媽的愛,好像就變成不孝子。」那這就會讓孩子感覺沒辦法自主或是有自己的意見、想法。而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無法發聲」的情況下,就容易開始對一切事物出現消極感,展現出來的就是「隨便啦」、「沒差」或者「都可以」,自然表現也就更偏離父母的期待了。

究竟,用什麼溝通性格配對能夠較好促進溝通效果呢?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理解對方的溝通性格

觀察對方溝通當下會使用的溝通人格為何,有助於我們用「互補溝通」,選擇當下比較能協助溝通進展的「溝通人格」出場。這也是牌卡內用簡單明瞭的五個角色讓孩子能簡易上手且運用在生活中。
當我們覺察對方當下的狀態?我們就能用同理的角度去做有效的溝通!

|建立我好,你也好的溝通頻率

心理學家Harris參考Berne(上述溝通分析理論提出者)觀點,提出若雙方都以「成人型」溝通人格互動,可以促使彼此較充分地理解自己和對方的價值觀、考量點、需求有哪些,且能以正向觀點評論自己和他人,積極態度處理問題,進而共同找出較適合的互動模式。

當然,PAC三種模式沒有絕對好壞,重要的是對「自己和對方」的溝通人格有更靈敏的覺察。在溝通不對頻、吵半天沒進展時,能夠暫停一下、深呼吸冷靜想一想:彼此處在什麼樣的狀態,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改變,或提醒對方留意什麼,讓溝通重新搭上線,也雙方都確實發聲、也被聽見,促使有效的談話結果。
 

總結

這套桌遊讓我感受到親子溝通是門博大精深的課題,學會運用及發現狀態,發現到其中溝通的訣竅了!
任何關係只要以平等身分的態度面對,運用同理心和耐心地與他們溝通,秉持著「我沒有懂得比較多」的心態,
把任何人當作一般人對待,就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或是親密關係。

如果你還在為親子關係感到苦惱時,不妨回想一下平時你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常常是哪個模式?
如果這套桌遊能讓你們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開始變和諧會不會很好奇?
讓心理學走入日常的儀式感 ,想知道這是什麼桌遊?可以留言問我!

延伸閱讀-一副牌卡搞懂所有『關係』

延伸閱讀-我從學習PAC牌卡5種角色,找到喜愛的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nny 的頭像
    sunny

    親子發展指引師 Sunny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